神學倫理拾穗塗鴉

Theological-Ethical Gleaning & Scribbling


如何識別妄稱神名的膜拜團體(cult):BITE Model

(本文蒙 時代論壇 Christian Times 惠予轉載

(上圖取自 時代論壇 Christian Times 1857期 2023年4月2日 時代跨頁

  具有破壞性的膜拜團體(我用此詞替代一般已先存價值判斷貶義之 cult 中譯:「邪教」)議題,最近因 Netflix 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In the Name of God: A Holy Betrayal)再度引發大眾關注。

  該系列所描述的四個膜拜團體,內容頗為衝擊,有興趣的人做好心理準備再去看,我就不多著墨影片內容。即使我先前看人民聖殿教的紀錄片時即已深覺毛骨悚然,但在時間上、文化上與地理距離上,都沒有紀錄片中這幾個均興起於上世紀八九零年代的韓國膜拜團體來的更具迫近感。

  在宗教自由受到保護的地區,往往更容易出現試圖以各種不當方式掠奪、控制、剝削人群的信仰團體。這無疑是在自由被體制化的環境下,反而濫用了自由,也侵害了他人的自由。人的生命、身體、思想、財產自由,都可能淪為此類團體的擄物。

  不過,以破壞性程度來說,真正會戕害多數人身心健康或引發社會不安心理的膜拜團體畢竟是少數,並非每個膜拜團體都會像人民聖殿教那樣近千人同時集體自殺,或是像奧姆真理教在東京地鐵施放沙林毒氣。然而,其普遍的操控性質和膜拜教主現象卻都很顯著,只是在不同團體之間,因為各自參數不同,而有略為相異的整套實踐方法表現於外。

  關於膜拜團體或新興宗教的研究當然不少,以宗教作為文化背景的西方國家或社會自然較為興盛。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的洗腦或思想改造技術研究,最初非從宗教領域開始,而是在政治領域針對極權或獨裁統治而起的。美國精神科醫師 Robert Jay Lifton 在 1961 年的作品 “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 A Study of ‘Brainwashing’ in China" 便是著例。

  按照 Stark & Bainbridge 的概念定義("A Theory of Religion“, 1987),「主流宗派」(denomination)是遵循常軌的宗教組織,適應於社會。「小教派」(sect)是具有傳統信念,但實踐上脫離常軌的宗教組織,其自認信仰純粹,關心彼岸世界,較忽視對現實社會的關心,同時反對傳統的宗教形式及世俗社會的罪惡。「膜拜團體」(cult)則是具有新的信念,和實踐上脫離常軌的宗教組織,比小教派更重視超自然力量或個人體驗,信念來源不限於基督教,敵對社會程度也更劇烈。

  基於上述,若將觀察維度粗略拆分為「所信教義」與「信仰實踐」,那麼我們可以說,膜拜團體的最終呈現,概念上就等同於「教義——異端程度」與「實踐——極端程度」兩者的乘積。

  當然,以基督信仰而言,在神學教義上要定出「正統與異端」雖不是不可能,但界定出來後仍然必須在具體個案中,進行實際深入的細項檢驗,恐非本文篇幅與目的所能及。故以下僅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談一點膜拜團體的實踐「招數」,以供察驗之參考。

  有一位前統一教信徒 Steven Hassan 在離教之後,逐漸走上研究推廣如何警覺於膜拜團體操控術的志業。他指出,成員加入此類團體後的「個性劇烈轉變」,是此類極端膜拜團體其一顯著特徵。他自己便是從一個書呆子,搖身一變為該組織中的領袖,也被要求學習成為「小文鮮明」。後來當他毅然離開統一教時,好一段時間他完全拒絕任何形式的領袖權柄,自己也不想去影響別人。

  當他逐漸走出陰霾,便開始決定以幫助他人不加入此類操控性團體為志業。但他也鼓勵別人質疑他的理論或向他發出挑戰。我認為,此處他對比的很好,因為「不容挑戰權威」,正是此類膜拜團體的另一項明顯特徵——如果他們是真的(truthful),就不會介意你發出挑戰。

  他寫過一本 “Combating Cult Mind Control“(1988, 2018),書中提出一項 BITE 模型,是基於過往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進一步歸納出膜拜團體或操控性團體是如何在四個可相互疊加的控制層面,向信徒或成員施加不當影響(undue influence)。

  他寫道:「BITE 模型⋯⋯共同構成了一個極權體制網絡,甚至可以用來操縱最聰明、最有創造力、最有野心、意志最堅定的人。事實上,往往是那些意志力最強的人,成為了最投入和最熱心的膜拜團體成員。」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此類團體往往能吸收高知識份子,或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的菁英人士。茲將 BITE 內容分項摘譯於下:

——————

① 「行為控制」(Behavior control):膜拜團體經常通過施加嚴格的規則和條例來控制其成員的行為,規定他們可以和不可以做什麼,穿什麼,吃什麼,以及他們可以和誰交往。其他還有:

  1. 管控個人的身體、舉止

  2. 決定成員在哪裡、如何、與誰一起生活、交往或將之隔離 

  3. 成員何時、如何以及與誰發生性關係 

  4. 控制服裝和髮型的類型 

  5. 控制食物和飲料,飢餓和禁食 

  6. 操控和剝奪睡眠 

  7. 財務剝削、操縱或依賴 

  8. 限制休閒、娛樂、度假時間 

  9. 主要時間用於團體灌輸和儀式和自我灌輸,包括互聯網 

  10. 重大決定需要得到許可 

  11. 以獎懲來改變正面及負面的行爲

  12. 不鼓勵個人主義,鼓勵群體思維 

  13. 施加嚴格的規則和條例 

  14. 通過毆打、酷刑、燒毀、切割、強姦或紋身烙印,來懲罰不服從命令的行為 

  15. 威脅要傷害家人和朋友 

  16. 強迫人成為強姦的加害者或受害者 

  17. 鼓勵和從事體罰 

  18. 灌輸依賴性和順從性 

  19. 綁架、家庭分離、監禁、謀殺⋯⋯

② 「資訊控制」(Information control):膜拜團體經常限制其成員獲取批評該團體或其領袖的信息,並鼓勵他們盡量避免與外人或不屬於該團體的人接觸。使用手段如下:

  1. 欺騙,包括:故意隱瞞資訊;扭曲資訊使其更容易被接受 ;系統性對會眾撒謊

  2. 盡量減少或不鼓勵接觸外部的資訊來源,包括:互聯網、電視、廣播、書籍、文章、報紙、雜誌、媒體;批判性資訊;前成員;讓成員忙於服事與事工,使他們沒有時間思考和調查;通過手機簡訊、打電話、上網追蹤等方式進行控制

  3. 將資訊分割成對外與對內的教義,包括:確保資訊不能隨意獲取;在團體內部的不同級別和任務中控制資訊;只允許領導層決定資訊透露的對象、內容及時間

  4. 鼓勵成員間互相監控,包括:強加一個夥伴系統來監控成員;向領導層報告異常的思想、情感和行動;確保個人行為受到團體的監督

  5. 廣泛使用自製的資訊和宣傳,包括:通訊、雜誌、期刊、錄音帶、錄影帶、YouTube、電影和其他媒體;錯誤引用外部聲明或斷章取義地使用它們 

  6. 違反倫理地使用會眾認罪的內容,包括:利用認罪內容來破壞或消解身份的界限;不予寬恕或赦免;操縱記憶,具虛假可能的記憶⋯⋯

③ 「思想控制」(Thought control):膜拜團體經常使用思想改造技術來控制其成員的思想和信仰。例如:

  1. 要求成員將團體的教義內化為絕對真理 

  2. 改變人的名字和身份 

  3. 使用誘導的語言,限制知識,阻止批判思考,並將複雜的問題化約為陳腔濫調

  4. 只鼓勵「好的」與「適當的」想法 

  5. 使用催眠技術來改變心理狀態,破壞批判性思維,甚至使成員年齡退化

  6. 操縱記憶,製造虛假記憶 

  7. 灌輸停止思考的技巧;通過停止消極的想法,只允許積極的想法,來關閉現實測試 

  8. 拒絕理性分析、批判思維、建設性批判

  9. 禁止對領袖、學說或政策提出批判質問 

  10. 灌輸新的「現實地圖」⋯⋯

④「情感控制」(Emotional control):膜拜團體經常使用情感操控他們的成員,包括使用內疚、恐懼和愛心轟炸。具體方式如:

  1. 操縱和縮小情感的範圍 

  2. 傳授中斷情緒的技巧,中斷思鄉、憤怒、懷疑的感覺 

  3. 讓人覺得問題總是自己的錯,而不是領導者或團體的錯 

  4. 促使人產生內疚或無價值感,如:身份罪咎感;你沒有發揮出你的潛力;你的家庭是有缺陷的;懷疑過去;你的關係是不明智的;你的思想、情感、行動是不相干或自私的;社交罪咎感 

  5. 灌輸恐懼,比如害怕下列事物:獨立思考;外面的世界;敵人;失去自己的救贖;離開或被群體迴避;他人的不認可 

  6. 情緒高低的極端化:一下是愛的轟炸和讚美,一下又宣佈你是可怕的罪人 

  7. 儀式性或公開的悔罪 

  8. 灌輸關於離開團體或質疑領袖權威的非理性恐懼:在團體之外不可能有幸福或成就感;迴避離開的人;害怕被朋友和家人拒絕;離開的理由都是不正當的(離開的人是軟弱的、沒有紀律的、沒有靈性的、世俗的、被家人或輔導員洗腦的,或被金錢、性或搖滾樂誘惑的);離開的可怕後果(地獄、惡魔附身、不治之症、意外、自殺、精神錯亂、輪迴一萬次等);威脅要傷害前成員和家人⋯⋯

——————

  有了這樣的 BITE 模型,個人又是如何被引誘進入這樣的膜拜團體呢?Steven Hassan 寫道:

  「當極端主義膜拜團體或偽宗教團體最初對毫無戒心的新成員施加不當影響時,往往以『愛的轟炸』和在理想主義的幻想世界中生活的承諾開始⋯⋯一旦被招募者相信了所有最初的承諾和宣傳騙局,他們就會被逐步引入一個系統化的控制方法,一次一小步。這種秩序井然的控制體系——不當影響——破壞了個人的真實身份,並以團體或領導者的形象重建了一個新的身份。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的理性思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被削弱,甚至奴役了最聰明、受過教育和極有能力的人⋯⋯當對於行為、資訊、思想和情感施加控制的整體效果,促進了對某些理想、領袖或團體的依賴和服從時,就會發生不當影響。那些受到不當影響的偽宗教和膜拜團體之成員,可以住在自己家裡,有朝九晚五的工作,結婚生子,但仍然無法獨立思考和行動。」參考連結

  有人會說,那些窮苦的人、孤單的人、壓抑的人、本即有宗教傾向的人、尋找身份認同的人、正處於危機中的人、亟欲追求情感滿足的人⋯⋯才容易被這種膜拜團體所招募吧。然而,事實或許是:只要在適當的時機介入,任何人都可能加入某個膜拜團體;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性格弱點和面對的焦慮及壓力,而會被某個看似充滿愛,並為你解釋一切事物的團體所吸引,進而遭到轄制。

  村上春樹在實際採訪奧姆真理教的多位前信徒後,也如此有感而發:

  「狂熱地追求宗教意義的人,大半都不是異常的人。既不是落伍者,也不是奇怪的人。他們是生活在你我周圍的普通(或者因看法而別是比普通更普通)的人。他們或許有點想太多了。也許心裡稍微有點受傷。或許他們無法順利和周圍的人真心溝通,而有一點煩惱。或許不能順利找到自我表現的手段,而在自尊和自卑之間激烈地來回掙扎。那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含有危險性的狂熱宗教分隔的一面牆,或許遠比我們所想像得要來的薄也不一定。」(《約束的場所》後記,p.258)

  信仰需要群體,但群體不見得都有助於建立起真正的信仰。一個在教義與實踐上都健康的群體,才能幫助信徒擁有豐富的資源,得以享有真理中的自由,也在愛中對彼此說出真理。願我們都為自己與身邊親友保持警醒,避免讓不健康群體的掌控之手越過界線,朝著人心脆弱之處恣意伸來。



「如何識別妄稱神名的膜拜團體(cult):BITE Model」 有 2 則迴響

  1. #一點後話:

      類似的信仰偏差群體或具有破壞性的膜拜團體,其實多不勝數。「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紀錄片所揭示的,絕對不會是最後一例。日本大阪大學在奧姆真理教事件後,便為大一新生開設了警示與認識偏差教派特徵的必修課。但我認為,相關宣導或可更早進入一般學校課程及親職教育。畢竟現在兒童青少年能接觸的資訊管道更加氾濫,同時也能讓父母親意識到相關議題的重要性。

      與其因紀錄片寫實又不忍卒睹的內容,引發各種窺探獵奇,甚或不由分說地對普通信眾進行肉搜獵巫,不如藉此培養目光如炬的察驗能力,好對於各種潛行於世卻又易牢籠人的不健康意識形態(宗教上的、政治上的⋯)具有分辨能力。尤其對於既存的教會與信仰群體而言,也應該是一個適宜的自省時機,得以審視自身的信仰教義與實踐(以及兩者的乘積),是否依然穩行於正道之上。願我們謹記聖經以賽亞書30章21節的提醒:

      每當你偏左或偏右的時候,你必聽見後面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中!」(新譯本)

  2. […]   近年世界各地天主教以及美國幾個基督新教大宗派相繼爆出的機構內性侵害醜聞,都令人痛心於受害者的遭遇,也喟嘆相關組織在處理上的明顯失能。先前關於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一文曾提及,膜拜團體(cult)的極端踐行態樣,容易引發大眾獵奇式的關注;但常態既存的宗派裡的偏差事件,吾人卻也無法等閒視之。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