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倫理拾穗塗鴉

Theological-Ethical Gleaning & Scribbling


自畫像與志向畫


  看著馡的自畫像以及志向畫,瀏覽著同郡市內同齡孩子繽紛多彩的志願,著實也讓大人頓足回首片刻:自己青春年少時的想望,如今在何方?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作家 Olga Tokarczuk 曾說:「人類自帶各種潛能出生,青春期不是豐富自身和學習,而是淘汰其他可能的過程。」她的解讀夾雜著樂觀豐腴及現實骨感,卻一語道盡人生。對許多人來說,淘汰人生其他可能性的過程,往往要在青春期許久以後的某一個時點,才能真正接受。


  但即使如此,我仍愈來愈深感到:青春期的志向,不論看似有多天馬行空,都已相當程度模塑了一個人未來的人生走向。即使到頭來並不是做著夢寐以求的某項特定工作,我們終究會發現一直想追求的,其實仍是那些起初真正吸引自己的、深刻內蘊的價值或理想。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本日記,只是他原本想寫某個故事,卻寫出另一個故事;而人最謙遜的時刻,就是當他把所寫的故事,與他誓言要完成的故事兩相比較時。」


  著有《彼得潘》的蘇格蘭小說家 James Matthew Barrie,曾在他另一部作品 《小牧師》中如此斷言。是以,孩子們的自畫像與志向畫,提醒了大人們是該藉著不定時回顧自己那本人生日記,好幫助自己面對人生,謙遜以對。


  就此而言,馡這幅未完成的圖畫確實尚未完成。因為她要在追逐實踐的旅途上,繼續完成她的生命日記。


  而即便她最終的成品,與起初大異其趣,那也無妨。重點是我們都會珍惜彼此同行的時光,並有上帝在前路照亮。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