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倫理拾穗塗鴉

Theological-Ethical Gleaning & Scribbling


台灣 #MeToo 浪潮省思

「真正的文化在腦袋裡,腦袋,」他敲著自己的頭說,「是腦袋。」

「是在心裡,」她説,「且是在你的行為舉止上,而你的行為舉止則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人。」

  (芙蘭納莉・歐康納,〈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

———

  自從 2017 年的 Weinstein effect 點燃 #MeToo 運動火苗,在 2023 年終於延燒至台灣。黨工,政治人物,公務機關,傳媒界,文藝界,社運界,網紅KOL,學校,醫院,民運人士。一時之間,各路人設似乎紛紛崩塌。那些公眾形象光鮮,看似文化素養厚實之人,很難想像曾做出這樣的行為,甚至還可能是常年慣犯。

  這些被爆出的案例,或許都還算能見度高。令人不忍想像還有多少被害人,仍在角落陰影中掙扎嘆息。她(他)們的故事絕不能被以「黑數」化約掉。

  若再加上近日幾樁相關爭議新聞,著實令人不忍卒睹:未經當事人同意流出私密影像的網路社團;BBC潛入採訪直擊東亞販售公共場所盜攝影片的網站供應鏈;再到台灣某孔子後代醫師的性侵病患案判決確定⋯⋯

———

  進一步檢視這些罪行,會發現乍看雖然與性直接相關,但核心實與「掌控慾」關係密切。

  偷拍影音、私密影像的擅自流通,不論有償無償,掌控慾都透過技術的使用與供需圈的打造媒合,將受害者的人性貶抑至數位訊號的組合,淪為供人操控以滿足自己卑劣腐敗的私慾。

  權勢性騷擾與性侵害案件中的掌控慾,則藉著當事人權力不平等的結構施展。各種微妙權力結構下的掌控慾,使受害者淪為被濫用、惡待的客體。源於親近輩分、工作利益、職場隸屬、專業信賴、崇拜心理等錯綜糾結關係之權力不平等,加上侵害發生場所的封閉及隱密性,常使受害者陷入當下究竟要回擊(fight)、逃跑(flight)、或僵住(freeze)的進退維谷處境。事後更可能因為種種複雜考量,產生壓抑、刻意遺忘與自我懷疑,難以言說受害經驗,遑論公諸於世。

  在這波浪潮之中,許多受害者願意挺身而出訴說自己的故事,是很不容易的,因為誰也無法掌控說出來會引發什麼餘波。為了回應她(他)們的勇氣,也為了那些選擇低調繼續勇敢面對傷痛過往的人們,作為同為廣大社群的一份子,豈能不勇敢地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辨呢?

———

  不當言行甚至犯罪的行為人,自然不能脫免責任的追究。系統性權力不對等架構的辨識與除魅,對於未來一般預防功能的重要性亦不在話下(這點是我和女兒們再三提醒強調的)。不過我同時認為,也不能忽略反思早已瀰漫於整體社會環境的公共文化氛圍。

  在自由主義敘事已成世界主流思潮的公共語境中,我們必須看見,依循自由主義前提所設計出的社會架構,縱使可以視為遏止權力濫用者進行掌控與壓迫的可接受機制之一,但肯定不會是最有效和全面的。相反地,一個社會若是在道德上極端獨尊個人選擇與決定的「自由」,那麼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能培養出為所欲為直到法律最底線的人。

  文首所引,美國小說家歐康納寫過的那段經典對話,小說人物的簡單辯論延伸出以下探問:

  我們究竟身處在什麼樣的文化氛圍裡?

  這樣的文化所強調的,是腦袋,還是心?是被挪用來構建權力的知識,還是一個人內在之所是?

  是否以外在的理性樣貌,掩飾內在的德性缺乏?

  此種文化或意識形態,優先強調我們是什麼樣的人(being),然後才是我們的行為舉止(doing)嗎?還是正好反過來?或者,兩者乾脆可以割裂?

  因此我們要追問:怎樣的群體信念與文化氛圍有助於培養形塑一般人的德性,好讓一個有權力的「文化」人,得以在面臨誘惑、想要遂行那一整套將人誘入物理與心理的暗室裡逞其掌控慾望前,有真正的內在泉源支撐其踩下煞車,對權力濫用說不?

  法律裁判或輿論公審或許可以一時大快人心,但終究是對於過往事實的回溯追索;對於如何看向未來,我們企求的是那能真實拆毀並重建人心底層結構的力量。

  那「力量」,弔詭地出現在「不願掌控、強奪、施暴」的耶穌身上。盼望也能持續出現在跟隨祂腳蹤的教會見證裏,好讓世界看見另類生活的可能樣貌。



發表留言